描写粽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
描写粽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,我们都知道吃粽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,有一些地方端午时节凡是搬新家、添新人一定要包粽子以示喜庆。那么,以下分享描写粽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
描写粽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1
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在这天,人们要裹香甜可口的家乡粽子。
谈起家乡粽子,历史上还有个传说。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,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,投江自杀。人们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,算是献给屈原。第二年人们划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。后来,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家乡粽子。家乡粽子外面包上箬竹叶,四角形状,系上五彩绳,再投进江里。
于是从那时到现在,人们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裹家乡粽子吃。家乡制作家乡粽子所需的材料有:箬竹叶、细长的棕叶、糯米、板栗、腊肉、蜜枣。妈妈先把箬竹叶与棕叶一起放在清水中浸泡,并用刷子洗干净,把腊肉切成腊肉丁;然后将箬竹叶围成圆锥的形状,像一个又尖又大的漏斗,用勺子盛起糯米一层一层的平铺在箬竹叶上,一边放上板栗,另一边放上蜜枣;
接着将腊肉丁放在中间,再铺上一层薄薄的糯米,好像为板栗、蜜枣、腊肉盖上雪白的被子;最后把箬竹叶裹起来,成为一个个家乡粽子,每头有两个尖锐的小角,好像一个穿着绿衣裳,顶着四角帽的小精灵。这样,一个家乡粽子就做成功了。
家乡粽子包好以后,放在锅中煮上几个小时,便可出锅拿来品尝了。妈妈打开锅盖,一股热气立刻冲了出来,热气中掺杂着浓浓的香气,扑鼻而来。我解开家乡粽子的衣裳,里面露出了白花花、香喷喷的糯米,咬下去一口,糯米既脆又软又黏,十分润滑。
一颗颗糯米就像一颗颗白玉珍珠,一边的蜜枣散发出诱人的气息,像一颗颗红珍珠,它那耀眼的光彩染红了周围的糯米,使白糯米换上了红衣裳。蜜枣甜甜的,又香又脆,板栗虽有点苦涩,但苦尽甘来,使人回味无穷。
吃家乡粽子有很多种方法,可以放在锅里煮,可以放在火炉上烤,还可以切成片状,放在锅里煎。家乡粽子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里,储存很久,想吃时再拿出来煮、煎着吃,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,增加朋友之间的友谊。
家乡粽子,你香甜可口,是端午节里一道香甜的食品,是人们心中喜爱的食品。我爱你,家乡的家乡粽子!
描写粽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2
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——端午节。在这一天,人们吃粽子、赛龙舟,以纪念抱石饮恨汨罗江的屈原。而我们小孩子到了这一天,最爱吃粽子啦。
粽子在各个地区的形状和味道都各不相同:有三角北京粽、长条广东粽;苏州嘉兴等地的四角江南粽、四川方形辣粽等等,有甜的有咸的,有清淡的,有带腌肉蛋黄的,南北风味不尽相同。我从小吃惯了棱锥形的客家粽。初到广东时,一见到那长得像龙舟似的长粽子,心里暗暗吃了一惊。一口咬定这种粽子肯定不好吃。
端午节那天,奶奶端上了一盘长长的粽子,上面沾满了好多小水珠,凌乱的线绑在粽叶上,乍一眼看过去就不好看,我便皱起了眉头。可一剥开那层叶子,一股清香扑鼻而来,只见白白的糯米混着几颗红红的豆子,藏在里面的肉时不时地探出个小脑袋。再走近一闻,粽叶的清香,还有淡淡的米香顿时勾起了我的食欲。
于是,我忍不住夹起半条粽子,迫不及待地想往嘴里塞。“别噎着啦,”姐姐说,“把它分成几段再吃,这样容易吞下去而且口感更好。”我急忙把粽子分成几个小段,“啊乌”一口便把其中的一块放进了嘴里。
轻轻一咬,软软的米黏黏的,原汁原味,豆子香喷喷的,肥肉带着油水的味儿,瘦肉柔韧有嚼劲……美美的香味瞬间“俘虏”了我的味蕾。我很快吃完了半条,又忍不住再吃了半条,又半条……直到肚子里“粽满为患”,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筷子。我心想:果然是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啊。粽子的好坏可不能只看外表包装就轻易妄断的呀!
“奶奶,这么好吃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呀?”吃完后,我好奇地问。“哦,那很简单的。我来示范给你看看。首先,你要把米、豆子和肉都准备好,然后这样把粽叶的形状搞好,再把他们依次放进去,然后再把叶子裹起来,最后用绳子或者竹片把粽子扎好。
这一步一定要扎好呀,一定要扎牢,不然一下锅就散了可不好,或者里面的糯米松松散散也不好哟……弄好后,用大锅煲上它一晚就可以啦!”
看到奶奶三两下就完成一个,我立马兴致勃勃“捋起袖子”来想试一试。可事实上,这哪有奶奶说的那么简单呀,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有包成一个粽子,只好败下阵来。看着奶奶那认真而又渗满了汗水的脸,我突然体味出了一种比粽叶还要更加清甜的味道——这也许就是家的味道吧。
描写粽子的色香味形的作文3
天气渐热,夏来了,有关粽子的清香开始在记忆里飘逸。
小时候,端午是我最热切盼望的节日,因为母亲包的粽子又漂亮又好吃,在当时的小山村是相当有名的。当我蹦蹦跳跳憧憬着咸鸭蛋就粥吃,绿粽子蘸糖吃的美景时,母亲早就开始默默地盘算买多少粽叶和糯米,包多少粽子,送哪些人家。
母亲包粽子总是从一个清晨开始。收拾异常干净的小院,前门处放一张小方桌,方桌旁的一只大盆里是母亲事先泡好的白糯米,白白的,把清清的水也染成白色,暗绿色的干粽叶也会在另一个盆中被慢慢润泽,变得水灵灵。
幼小的我尽管贪玩,只要发现母亲要包粽子,就会一刻不停的守在她身边。开始只是傻傻地看,后来开始笨手笨脚地学,再后来变成在失败中默默地赞叹母亲手指的灵活。
母亲包粽子的动作看起来不紧不慢,左手拿几根粽叶,并排放在手心里,做成漏斗状,右手捞一大把米放在粽叶上,将粽叶绕几下,变魔术般白色的糯米便看不到了,看到的是饱满又棱角分明的.大粽子,拽一根麻绳系好,接着再包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用麻绳一个个系在一起,十八个一串。母亲说,十八谐音要发。
半天时间,一串又一串的粽子整齐的排列在大锅里,满满的,在我的催促下,父亲便开始加柴点火。足足要熬半天的功夫才会听到粽叶的清香味道。
傍晚时分,母亲才会揭开大锅盖,拿出一串串粽子,当我踮着脚尖要拿白糖罐开始吃粽子时,母亲却动作麻利的将一大锅粽子分成无数份。于是,我的端午不是从粽子蘸白砂糖开始,而是从给一家一户送粽子,从接受一声声谢谢和祝福开始。
如今我已走向不惑,年近七旬的母亲已从小山村搬到了我住的小县城。我依旧没有学会包粽子,母亲年事已高,手依然灵巧如昔,每年的端午都要以自己的辛劳隆重的度过。
没有了小院的宽敞,没有了大锅大灶的烟火,更没有小时候的热切盼望。总是在不经意的某一天,发现厨房的地上泡了一大盆米,第二日清晨,当我睡眼惺忪来到厨房时,母亲瘦弱而佝偻的背影就会映入我的眼帘,低垂着头,双手在身前。操作台上是她已经包好的一串串大粽子。我总是告诉她,城里不像农村,不需要送人,包几个家里人吃就行。母亲却总是说我没有小时候懂事,她说,怎么不用送人啊,楼上楼下的邻居要送,你们的朋友要送,虽不值钱,也是心意。
是啊,这个家,母亲没来之前简直就是旅馆。楼上楼下互不相识,对门邻居互不来往,是母亲的心意——亲手包的粽子、栽种的蔬菜一次次被送到楼上楼下的邻里家,换来的是一张张和睦亲切的笑脸。
也许一辈子我也包不出母亲包的精美粽子,但我会慢慢学会她的种种品性。